前言
网络上有句俗语:“身体和精神,应有一方正在旅行”。精神层面的旅行多指阅读。不同人阅读的出发点是不同的,搜集知识、寻找乐趣、或寻求共鸣。一本精心撰写的书籍往往能给读者带来诸多益处,而那些胡编乱写的书籍,也会带来很多,但更多的是恶心、不适,简而言之,毒害。最不幸的莫过于花费数个小时强迫自己从头到尾读完一本满口胡言、不知所云的书籍。明智的做法是当你发现你十分反感书中的某些概念时,马上把它丢掉吧,不要在乎你为这本书花费了多少钱。
出于精神健康或是仅仅钱包层面的健康考虑,我们会希望自己购买的东西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为了提高买到好书的几率,可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1:购买那些经受过时间考验的书籍。
把这一条放到第一位吧,因为这条策略最为简单省力。践行这条策略可能会让你错过一些时下的新锐之作。但如果你忽略这条策略,很可能堆积在你的书架之上的书籍更多地是些浮萍般不值一提的平庸之作。
我听闻一则故事:一名商学院的新生向他的老师——一名经济学教授请教如何挑选课后阅读的书籍。这位老师脾气古怪,不愿于此耗费太多时间,但考虑到师道职责,留下一句 “只阅读首次印刷时间距今超过20年的经典著作”便扬长而去。几年后,教授已然忘记此事,那位学生却找到他,并对他说:“您当时告诉我的选书方法简直太有效了,当我的室友还在讨论最近出版的所谓畅销金融巨作时,我却阅读《国富论》、《人口原理》、《政治经济学概论》这些经典书籍。我随后发现,我所阅读的书籍的概念、理论永远都有人在谈论,而他们提及的理论却被一个个更为新颖的理论所代替,这为我节省了很多时间。”
最好的书籍总是会反复印刷出版。例如巴菲特的恩师格雷厄姆所著的《聪明的投资者》自1949年初版以来已经历五次修订,十余次印刷。如果你能翻到书籍的印刷说明页,你就能看到这本书的初版时间,以及目前它是第几次修订、第几次印刷。书籍也是一种商品,出版社为了让某本书大卖特卖,往往会用精美的封面、名流的书评甚至自封某某年度、某某协会推荐最值得读的XX本书(几乎没有人会追究这些称号的真实性)来装饰书籍。但是不管他们如何宣传,平庸的书籍很少被印刷第二次。就像一句俗语说的:时间会抹去一切浮华。在甄别优质书籍方面,时间是最好的筛子。
策略2:如果是为了获取真知灼见,购买那些真正的专业人士编写的书籍。
我们身处一个奇怪的世界。一群从未创业过的人在教人们如何创业,一群主要靠稿费过活的人却大谈成功学,当然,你在电视上还会见到那些精通经济、历史、地理、军事无所不懂的专家学者(有些人会出于找乐子的缘故而选择不拆穿他们)。如果你生病了,你会找个医生,而不是找个医药代表,但人们在选购书籍时就不这么明智了。专业人士指的是那些在行业探索十几年甚至一生的真正大师,他们中的一些人将毕生所得浓缩在几本书甚至一本书中,这些书才是值得细细咀嚼、反复阅读的。这些书籍或许晦涩难懂,但却毫无废话(不过,因为废话易于理解,很多人更喜欢听废话,我本人也有此倾向)。但是自然规律揭示出:越难以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就越大。我们人类就是如此被设计的。
策略3:如果你对某本书毫无兴趣,无论它多么好,也不要买。
兴趣始终会左右你的选择,无论你是否会意识到。读书是一个自发性活动、是一个需要独自完成的活动。没人会监督你,也没人关心你读书的结果,你能否读完某本书,完全取决于你的自身欲望(也可以叫自制力、能量之类的什么词语,但我喜欢用这个词)。我们从小被教育看清现实、知足常乐,但是没有欲望,整个世界都是黑白色的。如果你愿意接受我的观点的话,欲望和兴趣是一个词,都代表了内心的某种冲动。激情或斗志或许能开个好头,但没法让你永远坚持下去。最起码我亲身经历的读书历程是如此证明的:让我坚持下去读书的动力大多是是书中的内容勾起了我的兴趣(或欲望),少有是因为我觉得应该为了某个更崇高的目的读完某本无聊的书籍。或许你认为你并不适合阅读,但是实际上只是你没碰到自己想读的书而已。
总结
在我看来,读书是增加见闻的最廉价手段。想象下如果我们想体验某一种生活方式要付出多大代价吧。随着年龄增长,我发现自己从一个理想主义者正在逐渐转变为一个经验主义者,因此我赞同这个观点:阻碍人们做某件事的,往往是因为人们缺乏做某件事的经验。工业时代以前,如果父母想让孩子掌握某项手艺,就会把孩子送到某个经验丰富的老手下做学徒工而不是送到某个全日制学校,这项传统如今仅仅在医生及其他几个职业还保留着。师授过程往往是这样的,师傅首先会操作一遍,学徒在一旁观察,然后亲身实践,重复直到学会并掌握娴熟。读书的过程就是观察的过程。读书没法代替实践,但是却能指导实践。只读书而不实践的人被称为书呆子。(希望我能脱离这个层次)
现实中,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因为人们没法喜欢或讨厌自己不了解的东西。鲁迅就螃蟹说过一段话,他说:历史上肯定曾有一个人像吃螃蟹那样尝试吃蜘蛛,但是他觉得蜘蛛并不怎么好吃,所以吃蜘蛛这种事就没有流传下来。我不必登上舞台之后才发现自己面容太过丑陋而不具备做一个偶像派演员这一可怕的事实。大多数情况,我只需像一个学徒工那样,站在一旁仔细观察,对于某件事、某个活动是否感兴趣、是否适合自己就心中有数了。读书的意义之一就在此。
最后,让我以一个真实事件作为结尾吧。一位每周读书时间在30~60个小时的资深书虫阐述自己的阅读理念:“当我读到某部分不感兴趣的地方时,我会放下这本书籍,转而阅读另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他说,“不必强求自己阅读不喜欢的书籍,但应保持阅读的习惯”。采用这种阅读方式,他发现自己对概率很感兴趣,结果接下来的五年他只阅读有关概率的书籍,并在之后从事了一份期权交易员的工作。之后2008年的次贷危机,此人一鸣惊人,跻身至亿万富翁的行列,并提出一个震撼金融界的概念——“黑天鹅”。